交通部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标准的系统检测是由*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起的,旨在规范各企业的定位系统,实现终端、企业平台、**平台无缝连接。其分为企业平台检测和**平台检测,我们暂时只提供企业平台的检测。相关标准有:JT/T796-2011,JT/T 808-2011和JT/T 809-2011。
按照交通部对企业监控平台的开发要求开发,企业可以直接使用本平台到交通部进行认证。为了帮助客户顺利过检,我们安排专职开发团队全程跟踪,确保每个人员都精通流程、精通操作。
我们的承诺: *、速度快、***。
准备工作:
1、至少一台服务器并托管在IDC机房或者购买阿里云服务器。
a. 服务器的参考配置:8核16G内存1T的硬盘空间;
b.如果是IDC机房选择电信、联通或者电信联通双线的机房;
c.保证服务器前端没有对数据流通造成瓶颈的设备(例如小型/家用型防火墙、路由器、交换机);
d.压力测试期间带宽好保证在*享20M或以上,好能临时升级到50M;
e.开通服务器7000、11000、8080、80、9999端口。
2、IP备案。备案的办理时间需要半个月以上。在工信部办理。(服务器备案,阿里云直接可以在阿里云网站上备案)
3、至少联系1家运营公司,拿到公司全称、经营许可证号等信息用于录入到系统中,将对这些信息与车辆进行匹配。
4、准备纸质版报名材料(加盖公章、骑缝章),交至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,通过后领取平台编号。具体材料包含:
a. 检测意向单
b.企业监控平台标准符合性检测申请函其中包含:
1.企业监控平台软件配置清单
2.企业监控平台硬件配置清单
3.企业监控平台服务运输企业信息表
c.企业监控平台设计方案(双面打印,胶装,封面纸张需要硬皮带花纹(类似于标书封面)
d.企业监控平台操作手册(双面打印,胶装,封面纸张需要硬皮带花纹(类似于标书封面)
e.平台检测合同
5、需要准备2辆安装了部标协议的GPS终端的车辆
a.检测意向单
b.企业监控平台标准符合性检测申请函其中包含:
1.企业监控平台软件配置清单
2.企业监控平台硬件配置清单
3.企业监控平台服务运输企业信息表
c.企业监控平台设计方案(双面打印,胶装,封面纸张需要硬皮带花纹(类似于标书封面)
d.企业监控平台操作手册(双面打印,胶装,封面纸张需要硬皮带花纹(类似于标书封面)
e.平台检测合同
1.为什么部标平台的开发周期长?
1.首先对于交通部部标标准文档的阅读、理解和消化需要很长时间,你面对的是冷冰冰的交通部信息中心颁发的jt/t 796、808、809协议文档,面对文字的歧义,这个消化、曲解、走弯路的时间成本,伴随在整个软件开发周期当中,一直到你进京赶考,进行部标检测,较终过检。所以这个时间是无法估计的,理解完毕,将理解的文档转化成开发团队必须要完成的功能用例,中间的误差较大,这也是很多开发者*自信、乐观冒进的原因。
你必须需要阅读和理解的协议文档有四份: 796文档、808协议文档、809协议文档、GB19056文档。参见交通部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部标JTT808、809、796标准大全
2.对于标准的严酷性准备不足,正常自己公司开发一个系统,功能标准是自己的写的,差不多,八九不离十就行了。很多开发者用这种习惯开发部标平台,很多功能看似都是八九不离十,结果到最后,结局就是通不过。在检测中心,检测人员进行检测主要是依靠检测工具和检测用例文档,特别是测试用例文档,比自己公司测试部门写的黑盒测试用例都写的细致和充分,可惜你看不到这个文档,开发人员就像一个瞎子不断的拿着自己脑袋硬碰才找到门在那里。
3.联调难度大
考不容易开发出来一个东西,需要测试,从客户端到服务器再到gps终端这样一个双向联调测试,服务器有服务器的问题,客户端有客户端的问题,网络通讯有网络通讯的问题,合在在一起联调,就像一群坏孩子集中在一个班里,乱成一锅粥了。由于互相影响,耽误的时间都是叠加在一起的,而不是并行开发所能解决的了得。
4.前面问题,是部标平台开发不同于常规的信息化软件开发之处,这些不同之处加大或者恶化了计划失真的问题,就是无知者无畏,*乐观、轻视、冒进、准备不足,反而更*拖延整个开发交付的周期。我增经见过一个较激进的部标监控平台的开发计划,整个平台计划50多天完成,设计一周时间,部标808gps服务器一个月完成,web客户端20多天就要完成,809运管平台接入10多天就完成,留给测试的时间就5天。当时我就**了。估计是**根据市场情况强加的,这简直是要人命的。项目经理很据**或自己的意志写项目计划,反正计划归计划,让写几天就写几天吧,到时间完不成,就继续延期呗,难不成还开除不成?
5.企业在运作过程中,刻舟求剑的静态思维往往低估软件项目开发的复杂性,待到项目开发周期**出原来的乐观估计的时候,往往温水煮青蛙,原来的3个月变成6个月,6个月变成年底,年底变成过完春节,这个时候进退两难,停止开发又难以交代,继续开发,还要继续投入成本。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开发一款软件产品,而是要用这款软件产品进行运营或者做某种业务,但是往往软件还没开发完,已经元气大伤,后面的事情就不用说了,就算开发出来,十几个月都过去了,黄花菜都凉了。